晨遠之歷史典故
根據「晨遠」這個名字,以下列出與其意涵及字面解釋相關的歷史典故:
1. 聞雞起舞
- 解釋: 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。
- 典故: 《晉書·祖逖傳》記載,祖逖與司空劉琨俱有恢復中原之志,半夜聽到雞叫,就起身舞劍。
- 原文: 「與司空劉琨俱有恢復志,每至中夜聞雞鳴,輒起舞。」
- Pinyin: wén jī qǐ wǔ
「晨」字與早晨、奮發向上相關,故聯想到聞雞起舞的典故。此典故體現了在黎明即起,努力不懈的精神,與「晨」字所蘊含的積極意義相符。
2. 鵬程萬里
- 解釋: 比喻前程遠大。
- 典故: 出自《莊子·逍遙遊》。
- 原文: 「鵬之徙於南冥也,水擊三千里,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。」
- Pinyin: péng chéng wàn lǐ
「遠」字有遠大、前程之意,故聯想到鵬程萬里。此典故形容大鵬鳥展翅高飛,前途無量,與「遠」字所代表的遠大抱負相呼應。
3. 夸父逐日
- 解釋: 比喻不自量力,也比喻有雄心壯志,不怕困難,勇於追求理想。
- 典故: 《列子·湯問》記載,夸父想要追趕太陽,最終渴死在路上。
- 原文: 「夸父不量力,欲追日景,逮之於禺谷。將飲河而不足也,將走大澤,未至,死於道。」
- Pinyin: kuā fù zhú rì
「遠」字也暗示著遙遠的目標,因此聯想到夸父逐日。雖然夸父最終失敗,但其追逐太陽的決心和毅力,也體現了一種追求遠大目標的精神。
4. 慎終追遠
- 解釋: 謹慎處理喪事,虔誠追念祖先。也指重視傳統,不忘本源。
- 典故: 《禮記·學記》
- 原文:「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!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《兌命》曰:『學學半。』其此之謂乎!古之教者,家有塾,黨有庠,術有序,國有學。比年入學,中年考校。一年視離經辨志,三年視敬業樂群,五年視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。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,近者說服,而遠者懷之,此大學之道也。《記》曰:『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』為人君止於仁,為人臣止於敬,為人子止於孝,為人父止於慈,與國人交止於信。故曰:『師也者,所以學為人師也。』是故師也者,人之模範也。能博喻,然後能為師;能為師,然後能為長;能為長,然後能為君。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。《記》曰:『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』」
- Pinyin: shèn zhōng zhuī yuǎn
「遠」字在此處有追溯、懷念之意,與「慎終追遠」的典故相符。此典故強調對先人的緬懷和對傳統的尊重,也體現了一種對過去的追尋和對未來的期許。
5. 陟罰臧否
- 解釋: 陟:提升;罰:處罰;臧:善;否:惡。指獎善罰惡。
- 典故: 出自《出師表》。
- 原文:「宮中府中,俱為一體,陟罰臧否,不宜異同。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,宜付有司論其刑賞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;不宜偏私,使內外異法也。」
- Pinyin: zhì fá zāng pǐ
雖然「晨」字與此典故沒有直接關聯,但「遠」字可以引申為長遠的目標和公正的評價。陟罰臧否體現了公正嚴明的態度,對於實現長遠目標至關重要。